重庆秀山考古发现“双叉苗家鱼” 远古鱼类新成员现身

9月11日,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披露,在重庆秀山地区发现了一种已灭绝约4.36亿年的古老鱼类——双叉苗家鱼。这种鱼通过特异埋藏状态保存至今,形态栩栩如生,为人们提供了一扇窗口,得以窥见数亿年前脊椎动物祖先的独特样貌。

重庆秀山考古发现“双叉苗家鱼”

这一重要发现是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的成果,并已在《古脊椎动物学报》在线发布。此前,2022年9月,双方在《自然》杂志上以封面文章形式,报告了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发现,该发现显著改写了科学界对脊椎动物早期演化的理解,吸引了全球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重庆秀山考古发现“双叉苗家鱼” 远古鱼类新成员现身

为深入探索和保护这一化石库,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进行了广泛研究,陆续发现了大量保存完整、种类繁多的有颌及无颌鱼类化石。新发现的双叉苗家鱼,属于无颌鱼类中的真盔甲鱼类,其头甲侧横管的特殊分叉结构,为其赢得了“双叉”之名。

重庆秀山考古发现“双叉苗家鱼” 远古鱼类新成员现身

研究团队通过细致的对比分析指出,双叉苗家鱼与之前同样引起轰动的灵动土家鱼关系密切,两者共享多项特征,如中背管短小及侧横管分叉等。这些分析结果促使科学家们建立了新的分类单元——土家鱼科,包含土家鱼和苗家鱼两个属,进一步丰富了脊椎动物进化树的分支。

重庆秀山考古发现“双叉苗家鱼” 远古鱼类新成员现身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双叉苗家鱼保存下的部分身体结构和成对的腹侧鳍褶,为脊椎动物附肢起源的“鳍褶理论”提供了宝贵实证。这些鳍褶后来演化成为支持脊椎动物登陆的关键结构,预示着四肢发展的最初形态。

此外,双叉苗家鱼身上的成对侧线系统也是在盔甲鱼类中首次被观察到,这一发现对了解古代鱼类感知环境的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如同现代鱼类利用侧线感知水流和周围物体,这些史前鱼类的侧线系统揭示了它们复杂的感觉能力。

中国科学院朱敏院士强调,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是一个珍贵的科研宝藏,不仅保存了众多远古鱼类的精细结构,还为研究脊椎动物的颌部起源、肢体发展等基本演化问题提供了关键证据,填补了生命演化史上的空白,对科学界理解生命多样性和地球历史具有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