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打开舞剧美学新范式

  作者:张莉

  由上海歌舞团首演于2018年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当代上海舞剧进入21世纪以来又一次跨越式发展,让观众看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由舞剧新思维带来的舞剧新范式。就体裁而言,《永不消逝的电波》仍然是传统的戏剧舞剧样式,但其革新在于内部叙事结构与叙事方式的创新融合、对舞蹈语言功能的新理解和新拓展,消解了以往舞剧戏剧叙事与舞蹈抒情的矛盾,在保持舞蹈性的同时,完成复杂的情节叙事,从而打破了以往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舞剧“不适合展现复杂的故事情节”的固化认知,显示出既不同于早期舞剧创作中舞蹈与哑剧的简单结合,也不同于新时期以来舞剧创作淡化情节、弱化人物的诗化倾向,其意义在于通过舞剧创作观念的更新完成对传统戏剧舞剧的高阶回归。因此,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可以看作是21世纪以来舞剧创作的一次跨越。

  对学院派出身的新生代编导韩真、周莉亚来说,编舞技法、语言构成的技术层面已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在具体作品中做出属于这一个的独特创造。可以说,新生代编导对舞蹈这一概念的认知更为开放也更为自由,对舞蹈程式化的依赖更低。在这部舞剧中,舞蹈语言不仅有属于编导、人物的风格与个性特征,也有不为专业理念所束缚的时尚、亲民特质,即从人物形象出发,从时代审美出发,将舞蹈化的生活动作、放大的戏剧动作和艺术舞蹈动作融于一体。同时,该剧还拓展了舞剧叙事手法的边界,不单单用舞蹈来叙事,舞台上的一切包括音乐、服装、道具、舞美、字幕等都成为戏剧构成的有机部分。对舞台时空的多重运用是该剧一大亮点,其间大量融合了电影艺术的叙事手法,增强了舞剧叙事的灵活性与承载量。其创作意识中蕴含的当代性、融合性、平民性,构建出舞剧美学的新取向。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演出,以扣人心弦的情节构织和动人心魄的情感渲染火爆“出圈”,成为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当代舞剧作品,也是上海文化品牌的又一标志性作品。其成功的密码何在?除了采用平实的人性视角来讲述故事,使红色主题创作更贴近当代观众,笔者认为,使其真正成为舞台精品的根本在于艺术构思与表现手法之精妙,具体体现在戏剧构成、空间叙事和舞蹈语言三个方面。

  在戏剧构成方面,相较于一般为舞设剧的舞剧而言,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谍战剧的定位决定了其情节与人物关系的复杂性,如开场人物就有九位,他们在剧中承担着一定的戏剧任务,构成故事讲述的主体。这是一般舞剧以“男女首席”为核心并以单一线索展开剧情所无法承载的体量。在此,戏剧情节构织的合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合理的编排与布局,不仅要讲清楚故事,还要讲得精彩,产生预期的戏剧效果。为此,该剧的情节不是一般意义上起承转合的平铺直叙,而是在线性叙事中采用了正叙、倒叙、插叙、闪回等戏剧手法,并设置戏剧悬念、留下戏剧线索,在紧张的戏剧节奏和戏剧情势的营造中,让观众的意识始终为剧情发展所吸引。同时,对主要人物情感心理的变化、思想精神的成长过程做了细致且富有层次的设计。主人公李侠是在一次次目睹战友牺牲的悲痛和一次次逃离追捕的惊险中,逐渐坚定了革命斗争的信念,从而使其最后英勇就义的行为显得更为合情合理。也正因为情节情感有所铺垫和层层展开,才能使人物所抒之情有所依托并不断积聚为更加动人的情感力量。

  成功的文本为舞剧打下了坚实的戏剧基础,但对于以舞蹈为主要叙事手段的舞剧而言,如何通过无声的肢体语言完成复杂的叙事?显然,仅仅依靠动作本身是不够的,该剧对舞台空间的运用与创造是多方位、多层面的。多方位指舞台物理空间的多重时空分隔,使同一时空或者不同时空中的人物与情节同时展现于舞台。如舞剧中的一些群众场面,多采用同一时空中的多重视角,以人物各自的行动展现人物关系、推进戏剧情节;如李侠在旗袍店寻找情报的同时,舞台另一边是李侠妻子兰芬与特务周旋,将不同人物情节并行于舞台,扩大了时空的叙事容量,也强化了紧张的戏剧效果。多层面指由舞台虚拟时空营造产生的现实时空、心理时空、影像时空等多重时空。如舞剧中小裁缝牺牲后,李侠、小裁缝、老裁缝三人的舞蹈,是三人在各自时空中的心理对话;如李侠与兰芬的“回忆”双人舞,从“家”的现实时空转换到了人物的心理时空,用四组双人舞交代了两人在共同理想的感召下,在并肩斗争的过程中,逐渐从战友到爱人的心路历程。这一方面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外化,另一方面也是情节上的承前启后,对第一段温情双人舞做了前情补述,起到了极为巧妙的叙事效果。

  戏剧舞剧要求有情节,讲求叙事,但如果仅限于讲故事的层面,就无法发挥舞蹈语言模糊性、写意性、象征性、抒情性的艺术特点。这就要求舞剧在情节叙事中必须注重写人,充分挖掘人的内在心理、情感的可舞性。舞剧的舞蹈动作是人物活化于舞台的基本载体,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融合中国舞、芭蕾、现代舞元素以及生活动作作为舞蹈编排的素材,以人物性格、行动以及心理、情感的变化为出发点,进行了艺术化创造。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通过舞剧观念的革新、艺术手法的创新,刷新了红色主题舞剧创作的艺术高度。它不只是在复述一个故事,更是传递了一种革命精神,一种对生命与理性的价值追求——“唯爱与信念永恒”。

  (作者系上海市舞蹈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